Journalism and Digital Times: Between Wider Reach and Sloppy Reporting

By Ying Chan, July 2014

Digitization is one of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behind recent changes in journalism, including news values, professional ethics, workflows, working conditions, and newsroom management. The Mapping Digital Media study shows that digital media have not only changed journalism practic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but have also significantly shaped the way journalists work in emerging markets. Digital media bring opportunities, risks, and challenges to journalism. While digitization facilitates news gathering and dissemination,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foster better journalism. Plagiarism, lack of verification, and other unethical journalistic practices have increased alarmingly in many countries.

中國媒體:拒絕悲情,回歸專業

陳婉瑩,發表于《金融時報》,2014年1月8日

展望新的一年,新聞人沒必要妄自菲薄,我們可以期待新聞“產品”的更趨成熟,新聞創新漸成氣候,專業要求的光譜越為寬闊,從採寫、視頻製作、數據處理到創業和經營。 這是媒體人最灰暗、也是機會最多的時代。

陳婉瑩獲亞裔記協終身成就獎

從華文報紙記者到哈佛尼曼學者,從報道“金旅號”幕後獨家故事勇奪國際大獎,到揭發政治獻金醜聞奠定亞洲新聞自由基石,備受敬仰的資深新聞工作者陳婉瑩(Ying Chan),以37年從業路撰寫了華文記者傳奇,亞裔記者協會(AAJA)今年特別頒發終身成就獎致敬。陳婉瑩昨(23日)接受本報獨家專訪,講述馳騁新聞界的一個個震撼故事。

陳婉瑩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總監,曾任職“星島日報》、“中報”、“亞洲周刊”及“紐約每日新聞”記者、採訪主任和總編輯等職,報道眾多重大事件。陳婉瑩後投身學術界,先後擔任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創院院長,哥倫比亞大學、南加州大學學者、客座教授等。陳婉瑩現致力扶持世界各地獨立新聞發展,推動國際資訊開放,在媒體新生態下繼續傳導新聞從業核心價值,培養專業、敬業、樂業的新聞工作者,可謂桃李滿天下。

這多姿多彩的傳奇記者之路,始於1976年。獲獎學金從香港赴美修讀博士的陳婉瑩,在下東城家庭群英會任職期間,因機緣加入“星島日報”成為記者。作為第一個通曉中英文的記者,陳婉瑩開拓了報道市政府、法庭等主流新聞的先河。

江澤民之孫與馬雲的金融盛宴

陳婉瑩,發表于《亞洲週刊》2013-8-11         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週前接受香港《南華早報》訪問,其中提到六四的幾句話出現了羅生門,變成各說各話。解讀這趟六四言論爭議,要從阿裡巴巴所代表的天文數字的利益和這經濟利益背後的官商合縱連橫關係講起。馬雲的“六四風波”展示了中國權貴資本主義運作的冰山一角。

「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評審會主席專訪

传媒透视 「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試驗計劃」是一項以電台為首個試點的公眾參與廣播的三年計劃,第一季節目由本年七月十五日起,每日晚上八時至十時,在香港電台數碼31台播出。對於這個嶄新的計劃,香港電台數碼台台長葉世雄(葉)特別訪問了評審委員會主席、香港大學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總監陳婉瑩教授(陳)。